元曲
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,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,包括杂剧和散曲,有时专指杂剧。 杂剧,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,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。每本以四折为主,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,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。如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等。
关汉卿(约1234年以前 [1] -约1300年左右 [2] ),原名不详,字汉卿,号已斋(又作一斋、已斋叟), [3] 汉族,解州(今山西省运城)人, [4] 另有籍贯大都(今北京市) [5] 和祁州(今河北省安国市)等说。 [6] 元杂剧奠基人, [7] 与白朴、马致远、郑光祖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,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。 [8]
马致远(约1250年-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),号东篱,大都(今北京,有异议)人,元代戏曲作家、散曲家、散文家。与关汉卿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“元曲四大家”。 [1] [75]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,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,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·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,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·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,后在元贞年间(1295年初-1297年初)参加了“元贞书会”,晚年似隐居于杭州,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(1321年)至泰定元年(1324年)秋季间。
郑光祖(1264年—?) [1] ,字德辉,汉族,平阳襄陵(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)人,元代著名杂剧家、散曲家。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,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,享有盛誉。 [2]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,主要活动在南方,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。所作杂剧在当时“名闻天下,声振闺阁”。元·周德清在《中原音韵》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,将他与关汉卿、马致远、白朴并列,后人合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